祭祖炎帝陵,共铸民族魂,高平海峡两岸祭炎大典,既是对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的敬重与膜拜,也是中华儿女孜孜以求文化源头的宣示。
山西省东南部是一块神奇肥沃的土地,华夏农耕文明的曙光便是在这片土地上最早孕育和升起。这里有神农炎帝初创农耕时代的诸多遗址遗迹,有目前发现最早的上古炎帝陵,素有“炎帝故里”之称。这里的民间百姓历代传承着祭炎风俗,至2016年海峡两岸于此举行的共祭大典达到极盛。
2016年5月14日,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炎帝祭拜仪式举行
一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之祭炎大典
或许我们想象不到,有时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闭塞之地会一下子变得名闻遐迩,并成为海内外华人景仰之地。2016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在山西高平神农镇举行了以“问祖炎帝寻根高平”为主题的祭炎大典,来自海峡两岸的上千华夏儿女及当地民众同聚斯地,共襄是举,盛况空前。
高平地处太行山、霍太山之间,这里有中华人文始祖炎帝古老的陵墓石碑,有丰富密集的炎帝历史文化遗存,几十座庙宇行宫遍布于村落之间,自北齐到明清以来的数百通碑刻伫立其中,如果说上世纪由于种种原因这里还不为人们所熟知,今天已为愈来愈多的海内外华人所瞩目、所认同。众所周知,黄河中下游流域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即一般所说的中原文化圈,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等。正是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最早创始地;也正是炎帝神农氏在这一带的历史印迹,使这里成为今日华夏儿女祭奠民族始祖的一方圣地。
炎帝陵塚
其实之前当地已连续举办过几届祭炎活动,诸如2004年甲申年高平市社会各界、2006年丙戌年晋城市社会各界,以及2009年、2012年均在神农镇羊头山广场举行祭典,但都没有2016年的传播力度强、参与人数广、波及范围大。如此隆重,如此规模,充分凸显了山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那么,为何要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呢?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炎帝的诞辰——高平地区每年四月初八祭拜炎帝的活动源远流长,此次祭炎大典也便依传统而来。不同的是,此次海峡两岸同胞的祭炎活动是在神农镇庄里村的炎帝陵举行。
祭祀现场
炎帝陵当地俗称“皇坟”,起初这里并没有村子,只是一个地名而已,传说炎帝在教人播种的闲暇经常采药于附近山岭,不料误食了一种有毒的“百足虫”,急忙策马回羊头山解毒治疗,途中毒发身亡,炎帝死后就近下葬于此,从此此地就被称作“装殓”,意思是说始祖炎帝在此装殓安葬。“装殓”谐音“庄里”,后来这里渐渐演变为庄里村。此陵历史之悠久令人震撼,宋《太平寰宇记》载:“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不仅有陵,而且自古就有祭祀活动,宋代罗泌《路史》中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塚一百六十里。”可见,炎帝陵历史有多么古老,它维系着多少华夏儿女的血脉灵魂,这也便是此次在庄里村炎帝陵祭祀炎帝的深层文化根源。
这天上午,春雨普降古长平大地,在原炎帝陵遗址上修建一新的炎帝陵庙建筑群宏伟庄严。1000多名海峡两岸社会各界人士,身佩黄色绶带,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在炎帝陵牌坊大道前。即使降雨也没能阻挡海峡两岸同胞虔诚的朝圣脚步,因天降甘霖,人们都纷纷披上了黄色的雨衣。黄色,既是神农炎帝的象征色彩,又是炎黄子孙的象征色彩,放眼望去,满眼的黄色,使得祭祀广场格外地整齐、肃穆。据当地人说,四月初八的高平,或大或小经常降雨,天地都在凭吊伟大的炎帝。9点30分,3000多名拜谒人员在三面印有“中华始祖 神农炎帝”的彩旗引领下,随着舞龙舞狮队、八音会队、銮仪会队和炎帝神轿,庄重肃穆地走进祭祀大道,穿过山门、始祖殿,缓缓进入炎帝大殿的祭祀广场前。9点50分,祭祀炎帝活动正式开始。
祭拜典礼的全过程可谓场面壮观,感天动地。
首先是全体肃立,击鼓九通,鸣钟九响。在咚咚的鼓声中,十多位身穿古典服装的青年男子抬着炎帝神轿缓步拾阶而上,恭敬地将炎帝神像安放于大殿內,鼓声震天、人心思炎。接着是向炎帝敬献八佾舞。“佾”是“列”的意思,八佾舞是古时天子祭祀太庙时的舞蹈,是古代最高的祭祀仪式。台上的舞者排成八列八行共六十四人的队伍,恭敬地执羽而舞,庄严凝重的舞乐余音袅袅,深情地表达着人们对祖先的敬重之情。
炎帝牌匾
在这般隆重的开场后,接下来是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向炎帝敬献花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先生恭读祭文;全体三鞠躬;敬十献礼。其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张先生对祭文的恭读,那铿锵有力的声调,那蕴涵丰富的祭文,字字传达出海峡两岸人们同根同源、共同传承炎帝文化的坚定信仰;令人动情的还有敬十献礼,海峡两岸同胞一起在月台上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是中国古代祭祀时最高的礼仪,人们冒着细雨,三跪三起,其对炎帝的深深敬仰、崇拜、感激都化在不断跪拜、叩头这一中国最为传统的礼仪之中。行完“三跪九叩”之礼后,又向炎帝敬献丰盛的牺牲,人们按照古时民间的习俗,祈拜祖先,福佑中华。
最后的尾声两项是鼓乐祈福和放飞彩球,可以说寓意深长,充满愿景。在雄壮有力的咚咚鼓声中,来自台湾与高平两地的四位儿童,在月台上放飞白鸽。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的放飞、和平鸽的自由飞翔,不正象征着祖国未来的和平昌盛、子孙的繁衍不息?之后,由工作人员放飞一簇簇捆成团状的红色气球,顿时,满天的红色气球团在天空飘扬,群情激奋,景象壮观,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传达出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和美好憧憬。
炎帝陵山门
二 祖先崇拜:两岸敬炎祭炎的文化根源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看,祭炎活动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并长期延续不断的行为,具有持久的信仰基础和文化传承性。
如前所引,从宋代罗泌《路史》中的记载看,对炎帝的祭祀从上古就开始了,所谓“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按此说来,早在五千年前的潞国(今长治、高平一带)之时,就已有炎帝的陵墓,且已有祭祀之举,我们今天依然能见到这一古老的陵墓。
继之后世,在高平民间,每年四月初八,村民就自发准备丰厚的祭品祭祀炎帝,感戴盛德,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就像今存五谷庙内的明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煖宫记》碑曰:“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
在百姓心中,炎帝是集智慧、勤劳、善良、万能等诸多优良品质于一身的人文始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象征着百姓心中愿望、美好福祉。民间大众通过祭拜这一行为表达对神农炎帝的敬仰与崇拜,祈祷心中愿望通过炎帝神灵冥冥之中的保佑得以实现。其实,不光是在四月初八,从正月十五开始到年末,凡是有炎帝庙的村落,几乎都有炎帝庙会及祭祀神农炎帝的民间活动,月月都有,绵延不断,成为山西高平一种极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高平作为炎帝故里,日渐被海峡两岸炎黄信众认同和尊崇,因而,这种民间祭祀习俗也就越出高平一隅,成为整个华夏炎黄儿女共祭始祖的圣地仪式。2016年海峡两岸民众齐聚于此的祭炎行为,正是如此。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福特斯说:“祖先崇拜乃是基于民族亲子关系中的人伦社会结构需要所产生和存在的”;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也说:“祖先崇拜是单系集团(出自一个祖先的人们组成的亲属集团)特有的宗教现象,人们通过祖先而获得依赖社会的归属感。海峡两岸共同举行祭拜神农炎帝活动,显然便基于两岸民众根脉相连的宗祖情结。他们身体中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共同葆有对农耕文明的养育之情和先圣崇拜。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以土地、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时间最长,直到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我们的广大农村,依然可以看到这一生产方式留下来的历史印痕。应该说,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漫长的土地-农耕时代逐渐形成的。尽管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已经远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心根深处都存有对土地的热爱,都感激、膜拜炎帝始创农耕文明,是炎帝制耒耜、植桑麻,带领华夏儿女进入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都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创造的,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在土地的滋养下春种秋收、繁衍子孙、生生不息,对土地充满依靠、热爱、眷恋,这一最本源的冲动驱使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同心相约来到高平这块圣地共同祭拜炎帝。
海峡两岸共聚高平祭拜炎帝的仪式,显然蕴含着和昭示出一种象征意味,那就是所有炎黄子孙所秉持的共同祖先的信念、强烈的归宗认祖意识,这也就是祭祖炎帝陵的行为根源和动力,中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众习俗中一代代传承着。回溯历史可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祖先崇拜”就极为兴盛。上古时期先民的祭祀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原始宗教活动。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在与自然相互作用时,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同时又无能为力,于是便把一些自然现象人格化,并赋予祭拜对象以超自然的能力,反过来再祈求这种神化的力量给人类以帮助。
炎帝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祖先之一,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成为后人祈丰年、避祸难、求大同的“真灵”,依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自然应对其进行祭拜,表达后代子孙对原始先祖的崇拜敬仰之情。明清时,高平百村百庙,几乎各村各庙都有自己独特的祭祀仪规,祭祀炎帝活动的传承演变,构成了高平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走向。今日两岸各界人士千里迢迢齐聚山西高平寻根祭祖,追溯中华之源,祭拜民族先圣,这既是对带来中华文明曙光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敬重与膜拜,也是孜孜以求自身文化源头的本源性冲动。
三 文化自觉:炎帝魂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如果说以往历史上的民间祭炎更多是发生于局部的、地方的行为,民众也多是本地人,那么,近年来,很多地区的祭炎活动显然已远远超出这样的范围,最突出的是2011年海峡两岸在湖南炎陵的祭炎大典和2016在山西高平举行的海峡两岸祭炎大典。为何祭炎活动由一个或几个村社的习俗演化为海内外华夏儿女的一种共举行为呢?这自然是有其时代动因和民族文化心理诉求的。
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地球村的到来,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殖民主义与民族独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个别经济大国总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甚至欲以自我的文化取代他者的文化,由此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警惕和抵抗,众多独立的民族国家本是以独特文化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强权文化的吞噬便意味着这些文化的消解,故而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走向文化的自觉。就像张琪天指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剧变,使中国民众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整合,人们一方面从物质和精神上撷取西方文化中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选择种种方法和手段,保留或恢复多姿多彩的传统习俗习惯。”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的保留或恢复中,最突出的就是较大规模的对民族始祖及古圣先贤的隆盛祭典,此次在山西高平举行的海峡两岸祭炎大典便是如此。
无论是那炎帝祭文中传出的沉甸甸的声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泱泱丹水,莽莽太行。惟我始祖,神农炎帝,肇启农耕,泽被八荒……”还是典礼正式开始时的击鼓九通、鸣钟九响;无论是广东台商学校学生集体跳起的“八佾舞”,还是两岸民众一批批向神农炎帝敬献花篮、深深鞠躬的拜祖献礼;无论是高平民众倾情表演的当地特色八音会、龙狮舞,还是台湾和当地少年儿童走向拜祖台的振臂放飞和平鸽,都突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即颂扬炎帝开启文明、奠基华夏的丰功伟绩,展示华夏儿女同秉民族精神、共襄中华复兴的宏愿决心。
放飞白鸽
舞龙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日祭拜典礼后的民间事象也深有蕴含:在祭拜结束后,人们首先进入炎帝大殿瞻仰圣容,接下来则是两岸同胞在炎帝陵周围共植海峡两岸“同心树”,这显然属于一种延伸的仪式行为,“同心树”构成新的象征符号,它们无疑表征着双重的心仪信念:一是饮水思源表达崇敬,中华民族今日的兴旺离不开昔日人文始祖炎帝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一个民族,只有记住自己的根,她的发展才会源远流长,忘记历史的民族,则绝不会繁荣昌盛;二是海峡两岸“根连根、心连心”同心一家人,炎黄子孙只有不忘自己的根、铭记自己的共同祖先,才不会忘记同根同脉的历史,从而同心同德地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
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全体的人文始祖,高平作为神农炎帝故里,具有海峡两岸共同传承炎帝文化的信仰、民俗基础,此次活动能够吸引来自台湾30余家神农宫、庙、寺的信众及岛内各界人士、在陆台商、台生等1000多名同胞千里迢迢赶来,祈拜神农圣地,两岸有5000多人参与共祭,体现了最广泛的社会面和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炎帝魂的弘扬,无疑使得子孙个体在一种整合机制中自觉地、由小到大地纳入民族国家之中,这样华夏民族不仅有共同语言和共同意识,也有了以祖先崇拜的共同信仰为核心的统一的文化体系。而这种建立在血缘情感上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无疑大大强化着一个民族的自信和力量,并凝聚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撒播于天地之间。PICS
节选自《映像》2016年第9期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合作机构:三晋文化研究会
协
办:中国灵石龙吟书院
主管主办:山西省委前进期刊总社
映像
映像山西
感知厚重
微信号:yingxiang-zhongguo
订阅电话: 0351--3046530 0351--3098752 0351--4041677 13753167557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